内蒙古赤峰农牧学校关于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致富培训工程
关于申请华夏基金会资助与指导的报告
华夏基金会香港办事处:
内蒙古赤峰农牧学校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一所赤峰农业类中等职业教育的龙头学校。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我们在向华夏之友一些名牌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得到了各界同仁的帮助和指导。尤其是在香港华夏基金会的资助指导下,学校得到了快速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水平迅速提高,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在较短时间内进一步完善了普通学历教育和多种社会培训的教育功能,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由此,华夏基金会在内蒙古自治区这样一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赤峰人心中,尤其在赤峰农业职业教育人的眼里,是香港华夏基金会为久旱的赤峰农职教育的成长和发展送来了甘霖。
内蒙古赤峰农牧学校始建于1958年, 1991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中专办学水平A等学校,1994年被赤峰市委、市政府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学校,1998年被赤峰市政府命名为园林式单位,1999年被赤峰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2001—2003年连续三年被赤峰市政府评为科技扶贫先进单位,2003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能力建设计划试点学校,2004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被科技部列为首批国家星火计划农民培训星火学校,同年被市政府授予赤峰名学校、赤峰市劳动力转移培训输出基地, 2005年获全国农学会科普先进集体奖,2006年学校获得自治区综合治理工作“长安杯”,2007年被赤峰市政府评为专业建设先进学校,2009年被赤峰市政府评为职业教育先进集体,2010年被教育部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评为国家级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以“让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让每个学生都能创业”为办学理念,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能力本位,突出素质教育,坚持农科为主、多科综合发展,灵活设置专业,实施“订单式”招生,职教成教并举,长期短期结合,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办学之路。特别是多年来学校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努力为“三农”搞好服务,在科教兴农、科技扶贫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伴随我市校园建筑安全工程项目的实施,我校多方筹资6000万元,将陆续新建教学楼、实训楼、公寓楼和学生餐厅五栋,两年内将新增建筑面积3.
2010年,为加强科技扶贫和科技致富工作,我校组织实施了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致富培训工程(“
该项目的实施对于推动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及增强学校的辐射与示范作用具有较大意义,由于经费紧张,在实施过程中不得不挤占和挪用学校其它经费,给校内教育教学带来一定影响。因此,非常希望得到华夏基金会的资助,特别是希望得到华夏基金会的指导。
特此报告
二O一O年
附:《内蒙古赤峰农牧学校关于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致富培训工程项目报告》
内蒙古赤峰农牧学校关于
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致富培训工程
项 目 报 告
一、 概述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处内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市总土地面积9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00万亩,草牧场8600万亩。总人口460万,其中农牧业人口360万。总体上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又占较大比重的地区。由南到北,种植业比重逐步减少,养殖业比重逐步增加。
赤峰市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GDP及农牧区人均收入都很低。据统计全市年GDP只有360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仅2817元。现辖的12个旗县区中有8个旗县为国家级贫困县,有2个旗县为自治区级贫困县。扶贫攻坚任务艰巨而繁重。近些年来,中央、自治区党政部门为解决我市农村牧区的贫困问题给予了很多政策倾斜及人财物力方面的支持,我市各级党委政府也为此采取了更多措施,使得全市农村牧区贫困人口较大幅度减少。我市在过去的扶贫实践中,得出以下三条基本经验:一是扶贫必须先扶智,智力扶贫、科技扶贫是解决农村牧区贫困问题的关键和根本出路;二是必须发挥畜牧业比较效益相对较高的优势,提高畜牧业在农村牧区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这是发展农村牧区经济,解决贫困问题的行之有效的途经;三是必须减少富余农牧民,将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这三条基本经验,已经在全市上下及社会各界得到广泛认同,并成为我市今后发展农村牧区经济,开展农村牧区扶贫工作的行动指南。当前,农村牧区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市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要顺利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一方面必须加快农村牧区经济建设和扶贫步伐,为新农村建设夯实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必须下大力培养新农村建设所急需的人才,切实提高广大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保障。
基于上述背景,我校组织实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致富培训示范工程”项目(“123工程”)。实施此项工程,旨在培养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致富带头人和农牧业科技骨干,带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牧民整体素质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变革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推进农牧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提升农畜产品生产规模、质量及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及农牧民脱贫致富的目标。
二、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实施此项目是促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的实际需要和重要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对我市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言,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在于发展农村牧区经济,关键在于提高农牧业劳动者素质。当前,我市农村牧区经济还很落后,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当务之急是加快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尽快、最大程度地使广大农牧民摆脱贫困。实践证明,要解决好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脱贫致富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解决农村牧区人才严重匮乏和农牧民素质普偏偏低的问题。因此,加强对农牧民的教育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没有人才保障和广大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经济的较快发展,更无从谈起新农村建设。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上看,我们必须着力改变落后的生产组织形式,提高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能否实现这些要求,关键看农牧业生产经营者的素质,以及先进科学技术在农牧业生产经营中的运用程度。实施此项目,不仅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实际要求的积极响应,也是促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2、实施此项目对推动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我市根据市场需要,正在对农村牧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但这种调整却是步履艰难,在贫困地区尤其如此。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农牧民经营观念陈旧,市场信息渠道不畅,农牧民对市场信息难以获取和正确判断,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实施此项工程,不仅能够传授给他们生产所需的先进实用技术,同时也会为他们带去大量的市场信息,这对开阔其视野,转变其陈旧观念,增强其市场意识和整体意识,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产生重要的引导作用。
3、实施此项目能够为发展贫困地区的主导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近几年来,我市为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提高畜牧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确定了有比较优势的肉牛、肉羊、肉猪和肉鸡产业为农牧业的主导产业,并进行了专项推进。本工程在服务对象、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的设计上,完全以四大产业为核心,同时也与本校骨干专业畜牧兽医专业学科发展重点与方向相吻合。因此,能够为四大主导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4、实施此项目能够在扶贫攻坚中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
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贫现已进入缓慢的爬坡阶段或攻坚阶段,在这一阶段,以解决农牧民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尤为重要。这已为扶贫实践所证明。实施此项目,是教育扶贫的具体形式,也是进行扶贫攻坚的客观需要,必将在扶贫中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
5、实施此项目能够收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实施此项目,能够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能够为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畜产品质量及市场竞争力提供内在的不竭动力;能够大幅度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能够最终使广大农牧民走上致富路。
(二)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1、我校办学历史悠久,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完全有能力实施此项工程。
我校是一所以农牧业为主体的多学科的农业中等职业学校,是农业部确定的“能力建设计划”试点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是赤峰市政府命名的“赤峰名校”,是科技部列入的首批“国家星火计划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学校占地650亩,校园建筑面积七万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6000多名学员学习和生活。学校校内设有胚胎、动物解剖等实验室52个,猪场、牛场、羊场、鸡场等实训基地7处,现有教学及实验实习设备31000多台件、电化教学设备400多台套。此外,学校在农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20多处。学校图书馆藏书16万多册,图书基本实现了微机化管理和多媒体、多通道阅览。校园网已覆盖各教学、实验、办公场所,另外,从2005年开始网络教学开始起步。学校现有专职教师185名。畜牧兽医专业是我校最大的骨干专业,现有专职教师30名,其中高级讲师和高级实验师16名,“双师型”教师28名,助教及实验员6名。
2、我校有良好的技术贮备,能够满足项目需要。
畜牧兽医、农学、林学、农牧业经营管理专业是我校的骨干专业,技术力量很强,尤其是畜牧兽医专业,近些年来发展很快,其师资力量很强,实训条件完备,技术贮备充足,而且在某些方面,如胚胎移植技术、黄牛冷配技术、猪禽病害防治技术、牛羊饲养技术等在全市领先,有的还在全区领先。
3、有组织开展农牧民科技培训的基础和经验。我校每年除完成校内全日制学生的教学及实验实习工作外,均选派优秀教师深入农村牧区生产第一线开展形式多样的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送知识和技术到村、到户。每年培训农牧民达10000多人次。在多年的农牧民培训中我们积累起了丰富的培训经验。如畜牧兽医专业的十几名教师,几年来跑遍北部的阿鲁科尔沁旗、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等四个旗县六十多个乡镇,传授黄牛冷配技术,很好地解决了黄牛品种改良的技术难题,受到当地农牧民的热烈欢迎。
4、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有悠久的养畜历史,围绕养殖业进行教育扶贫,易于被农牧民所接受。另外,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贫困,但广大农牧民还没有失去学习和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渴望。所有这些都为顺利实施此项目提供了有利条件。
5、项目建设内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建设目标及规模适中,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项目管理组织严密,能够保证项目质量与进度。
三、项目实施地点及年限
(一)项目实施地点:
赤峰市南部的四个旗县(敖汉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松山区)
赤峰市北部的四个旗县(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克什克腾旗)
(二)项目实施年限:
实施年限为2010年1月—2013年12月(四年)。
四、项目实施原则及目标
(一)实施原则:
1、坚持为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牧民脱贫致富服务的原则。
2、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特点、产业发展方向、市场前景及农牧民的愿望和生产实际,合理确定生产项目、培训内容和培训规模,走“因地制宜,科学设计”的道路。南部旗县侧重于肉猪、肉鸡生产及设施农业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北部侧重于肉牛、肉羊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和技术服务。
3、坚持按区域分步实施的原则。
4、突出培训、技术服务重点,大力引进高新技术,最大限度地挖掘生产潜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二)项目目标:
实施“123工程”,利用四年时间,为每村培训村级干部一名(达到中等专业技术水平),共培训2300名;为每村培训、培植技术骨干、科技致富带头人两名(达到中等专业技术水平),共培训4600名;为每村培训带动脱贫致富户三个,共培训6900个带动脱贫致富户。受训农牧民的科技素质要明显提高,能够在周围产生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所培训、带动的贫困户至少要掌握一种畜禽的配套实用技术。
五、项目内容及重点
村级干部培训主要开办现代乡村综合管理、农牧业经济管理、计划生育管理、农村财务管理等专业;技术骨干、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主要开办中等畜牧兽医专业、设施农业专业;对贫困户农牧民的培训主要围绕肉牛、肉羊、肉猪和肉鸡四大主导产业,重点传受设施农业、畜禽繁殖、品种改良、饲养、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先进实用技术。要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旗县区、不同农牧户的培训、技术服务内容及重点。
六、项目所需资金及资金筹措
(一)项目所需资金预算:
1、技术资料费:150万元;
2、教师交通差旅费30万元;
3、实验实习宜耗材料购置40万元;
4、跟踪服务、检查验收20万元。
以上合计240万元。
(二)资金筹措:
1、申请上级有关补貼120万元;
2、地方配套80万元;
3、学校需要自筹資金40万元人民幣。
七、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项目完成后,技术骨干、科技致富带头人按年均纯增收1000元计算,培训所带动的贫困户按年均纯增收500元计算,本项目年均可总增农牧民纯收入900万元,四年累计增加农牧民纯收入3600万元。按农户家庭四口人计,年人均纯增收入150万元。参考2005年全市农牧民人均收入和贫困线收入标准,这些农牧户可全部脱贫。
2、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能够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畜牧业专业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队伍,对转变农牧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牧民的市场意识和整体素质,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农牧业生产方式,增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畜产品质量及市场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势产业的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都将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八、保障措施
(一)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项目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要真正负起领导、监督与组织协调等责任,协调解决好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123工程领导小组
组长:王宏
副组长:高德昌
成员:李志宏 江 泽 赵福军 刘桂芬 特古斯 田志敏
(二)实行项目目标责任制,建立项目管理制度,强化项目管理。严格按要求使用资金,做到专款专用。要明确专人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项目档案。
(三)培植一批技术掌握全面、效益突出的过硬典型,及时总结和推广其先进经验,使之发挥示范导向作用,带动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选聘那些责任心强,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专业技术过硬的优秀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培训班的主讲教师,确保培训质量。
(五)编制好教学计划,选好培训教材、编印通俗易懂的技术手册。培训教材及技术手册要做到人手一份。
(六)与实施“百万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工程”(中国农民职业教育联合体发起)相结合,借鉴其经验,推动本项目的顺利实施。
九、工程实施进程
根据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每年利用1—3月和7—9月两个假期进行两次集中培训,共分八期完成村干部2300人、技术骨干和致富带头人4600人的培训,每期培训860人。每年为各村培植脱贫致富示范户1725个。每年10—12月对当年的培训工作进行总结验收。
赤峰农牧学校
二OO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